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部署。就此,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采访。
蓝天、碧水、净土既是我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领域,也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最普惠民生福祉。黄润秋说,过去五年,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五年,“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已全面超额完成。
“拿蓝天保卫战来说,老百姓对蓝天的幸福感、满意感有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12月26日,全国的优良天数比例已经到了87.2%。‘十三五’我们预定完成的目标是84.5%,把疫情影响对优良天数改善的比例去掉,仍然(比‘十三五’预定目标)要多一个百分点左右。就拿北京来说,秋冬季到目前为止迎来了连续超过40天的优良天,这在北京有PM2.5记录以来是第一次。从水来看,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达到了98%,长江全流域消除了劣Ⅴ类水体,长江干流水体水质也稳定达到了Ⅱ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如期高质量完成。”
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今年如何确保“十四五”污染防治工作开好局?黄润秋表示,他们将通过“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加大攻坚力度。
黄润秋表示,“十四五”攻坚战要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整体治理和系统治理。科学治污是基础,精准是要求,依法是手段。今年一手要抓环境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手要抓碳达峰,打出组合拳,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点工作总结起来就是十四个字:“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做好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通过降碳(排放)实现源头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系统修复;增水主要是增加水生态,统筹水环境、水资源;固土是进一步巩固“十三五”以来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成果;最后要防风险,具体有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另外一个就是固体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监管,这些都是高风险领域,来不得半点马虎。
黄润秋坦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源头治理,还必须要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改善。
“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自然资源上限,环境质量底线,这三条线也是一个地方绿色低碳发展的底线。在守住三条线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来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另外,下一步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拓展无废城市试点的范围,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黄润秋说。
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同样是治本之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黄润秋透露,生态环境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动产业、用能、交通等结构调整,近期全国碳市场建设就将在发电行业率先启动。
“我们已经启动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编制。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我认为关键的是要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识,明确各部门、各行业和地方积极有力度的达峰目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比如说(探索)智慧电网、储能技术;通过科技攻关也可以促进我们在交通领域、建筑领域,工业领域更快地绿色低碳转型。下一步,我们想拿发电行业作为第一批,启动全国碳市场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对配额进行分配;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两个系统建设完成之后,我们会尽快启动第一单碳排放交易在线上实施。”
(来源:中国之声 记者:杜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