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区立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 增殖放流139万尾经济鱼类
发布单位:北戴河分局
发布日期:2022-05-30
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项目“渤海重要经济物种褐牙鲆、红鳍东方鲀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任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于5月28日、29日在北戴河区欢乐湾码头,增殖放流了褐牙鲆113万尾、红鳍东方鲀26万尾,均为土著品种。河北省渔政执法总队、秦皇岛市生态环境北戴河区分局、渔业科技专家和渔民代表应邀参加了放流活动。
北戴河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以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目标,坚持开展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候鸟栖息地和迁徙路线保护等生态修复工作。同时加大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支持力度,利用“生物多样性日”“六五环境日”“普法宣传”等多种形式,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引导,广泛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和教育活动,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北戴河中心实验站设立了国家渔业资源环境秦皇岛观测实验站、渤海湾环境监测站等平台,长期开展秦皇岛海域、渤海湾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监测,为渤海渔业资源多样性恢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渔业资源增殖养护与开发利用等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作为国家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建设的组成部分,该站连续14年实施了 “渤海牙鲆标志实验性增殖放流项目”,累计向渤海秦皇岛海域放流褐牙鲆2254.4万尾;真鲷604.26万尾;河豚85.5万尾;中国对虾3.6亿尾。通过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对资源恢复的贡献率保持在15%以上的较高水平,资源增殖效果明显。北戴河站增殖放流工作促进了秦皇岛市海域褐牙鲆、红鳍东方鲀等水生生物量的增加,维护了渤海渔业水域生态平衡,提高了水域生产力,促进了渔民增收,增强了渔业发展可持续性。